除夕的風俗與習慣
除夕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(十二月)的最后一個晚上.除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,除夕也代表著辭舊迎新,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.那除夕有什么風俗與習慣呢?
年夜飯: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,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,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.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,是取新舊交替"更歲交子"的意思.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,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"新年大發財,元寶滾進來"之意.有的包餃子時,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,說是誰先吃著了,就能多掙錢.
貼春聯:春聯也叫門對,春貼,對聯,對子,桃符等等,它以工整,對偶,簡潔,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,抒發美好愿望,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.每逢春節,無論城市還是農村,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,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.
貼窗花: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,也集裝飾性,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.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,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,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.
貼福字:在貼春聯的同時,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,墻壁上,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"福"字.春節貼"福"字,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."福"字指福氣,福運,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,對美好未來的祝愿.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,有的人干脆將"福"字倒過來貼,表示"幸福已到""福氣已到".
貼年畫: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,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.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,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.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.
掛燈籠: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.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每年的除夕節前后,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,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.除夕之夜守歲,門口掛著紅燈籠,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,點著蠟燭或油燈,一家人圍桌而談.
燃爆竹:中國漢族民間有"開門爆竹"一說.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,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.爆竹是中國特產,亦稱"爆仗""炮仗""鞭炮".其起源很早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.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,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,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.
祭祖:因各地禮俗的不同,祭祖形式也各異,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,有的到宗祠拜祖,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,陳列供品,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.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,稱為送年食.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,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,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,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,從而寄托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.
壓歲錢: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,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,人人坐在壓歲錢桌旁不許走,等大家都吃完了,由長輩發給晚輩,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,好好做人.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,放在他們的枕頭下,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,高呼爺爺奶奶,爸爸媽媽新年快樂,列隊跪拜,而后伸手要紅包.過年給壓歲錢,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,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,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.
新的一年馬上就要開始了,相信今天大家都有不一樣的感覺.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的笑容.萊香油品也在此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!萊香咨詢熱線:400-187-1009.本文萊香花生油版權所有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www.www.sdyuanfan.cn/
最新產品
同類文章排行
- 糖友選擇食用油大攻略
- 關于食用油,你吃對了嗎?
- 怎樣避免炒菜油煙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
- 中美貿易戰對食用油行業影響大嗎
- 小包裝食用油加盟投資怎樣挑選品牌
- 如何避免食用油變質
- 怎樣判斷食用油是否存放時間過長
- 花生油凝固融化后可以再食用嗎
- 2018年3月初大豆油行情或呈穩中趨強
- 節后食用油生產廠家陸續開機壓榨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